从三张文旅名片看“趣浪城北”如何“破圈”——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城北篇-新华网
新闻
2025 08/26 09:04:29
来源:青海日报

从三张文旅名片看“趣浪城北”如何“破圈”——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城北篇

字体:

城北区吾悦广场。城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河湟第一村落·沈那遗址”。记者 李延平 摄

城北区“趣浪城北·豹街”大型民俗巡游表演现场。记者 李延平 摄

  “河湟第一村落·沈那遗址”“雪豹之都第一街·豹街”“高原康养避暑第一镇·北川青唐城康养避暑小镇”,当这三张文旅名片精彩亮相,充满活力的西宁市城北区便跃然眼前。

  将文旅产业发展放在全省和全市的大格局中谋篇布局,城北区创新性提出“趣浪城北”文旅品牌。城市文化激发城北文旅活力,城市IP彰显城北文旅发展韧性。通过集中力量打造每一张文旅品牌,高质量推进全季全域全要素游,持续激发文旅“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效应,有效将旅游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推动生态宜居幸福城北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4年,接待游客588.83万人次,同比增长60%,旅游总花费47亿元,同比增长34%。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98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25%。特别是在南京、成都、西安、大连等六大城市启动“六城联动”文旅暨招商品牌推介活动,政企联动组建城北推介官对75家企业的400余种本土特色产品进行销售,当日销量达5.7万单,营收187.58万元,签约订单1260万元,避暑房当日销售额突破560万元,签约重点领域项目44个,金额达3.6亿元。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城北区委、区政府找准了打造‘趣浪城北’特色旅游区的目标定位、主攻方向、实践路径。2025年城北区加快推动‘五区’建设成果,相互转化、相互应用,用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举措去谋篇布局、靶向发力,真正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城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君说。

  “网红”夜市变“长虹”街区 形式“破圈”打造特色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远道而来的游客们,这里是2025年城北区‘趣浪城北·豹街’大型民俗巡游表演现场!夕阳余晖洒满豹街,军民共舞的巡游队伍已扬起欢庆的旗帜……”7月26日20时,随着主持人热情澎湃的话语,“军民携手聚豹街·同心欢畅庆佳节”大型主题巡游表演在市民游客的期待中开场。《光辉岁月·百年历程》《洗衣歌》等节目接连上演,道路两旁的游客在歌声中追忆往昔,在舞蹈中感受今朝。

  这条以雪豹为文化符号打造的特色美食文化街区,集“食、游、购、娱”于一体,是城市烟火地标。自去年升级改造后,街区火爆“出圈”,成为拉动地方经济、造福商户的“黄金街”,为提升区域商业活力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传统小吃区汇聚手工酿皮、酸奶等青海老字号美食,游客排队品尝,赞不绝口;海鲜烧烤区主打现烤现卖,烟雾缭绕中飘散着诱人香气……走进一家烧烤店,烟火升腾,香气四溢,食客满座。

  “今年是我在这条街做生意的第三年,自从去年豹街爆火,店里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年收入能有120多万元。以前真没想到生意能这么好。”烧烤店老板来自哈尔滨,他一边招呼客人一边说。

  不远处的一家炒菜馆同样热闹非凡。老板在此经营了八年,精心烹制每一道菜,凭借美味的菜品与贴心的服务积累了良好口碑。去年豹街开市半年,该店营业额便突破100万元。

  街区秉持“原商户优先”原则,通过资源整合与政策扶持助力商户提升效益。不仅提供低成本硬件支持,免费配备统一设计的帐篷、店招及灯光设施,还推出“街区消费券”等促销策略,并联动商户开展团购活动,以此提升客单价与复购率。

  豹街自今年5月1日焕新开街以来,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带动经济消费成效显著。截至6月30日,累计接待游客215万人次,实现营收12973.75万元。目前,商圈已集聚商户623家,其蓬勃的发展态势与独特魅力,成为展示西宁城市活力与文旅风采的缩影。

  场景“流量”变经济“增量”布局“破圈”发掘新增长极

  “高原康养避暑第一镇”,即北川青唐城康养避暑小镇(以下简称“青唐城”)。古青唐城是河湟地区的核心,见证了多民族融合与商贸往来的盛景。如今的青唐城传承千年底蕴,依托北川河湿地公园的地理优势,融合自然生态与年轻潮流主题,以新活力、新场景、新体验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小镇,充分展现自然生态与商业活力的有机融合。

  漫步青唐城,青唐风潮牌文创集合店定会吸引你的目光。该店建筑主体风格现代且融入独特创意,外墙上的雪豹元素是视觉焦点——斑驳纹理的“雪豹”向上攀爬,拱门上方的“雪豹脚印”仿佛是雪豹“轻踏”出的通道;“青唐书局”“青唐风”等标识错落分布,户外棕黄躺椅、遮阳伞营造出松弛氛围,市民与游客或休憩交流,或驻足拍照。

  “一楼是‘青唐风潮牌文创集合店’,有200余种文创产品,包括以雪豹、兔狲等高原野生动物为原型的特色文创玩偶,以‘冬虫夏草’‘冷凉蔬菜’为造型的挂饰,还有藏毯、冰箱贴、明信片、文创服饰等;二楼是‘青唐书局’。营业半年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打卡,现在是旺季,每月客流量达3000至4000人次。”青唐风潮牌文创集合店工作人员张效娟介绍。

  北川青唐城康养避暑小镇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全方位产业布局,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康养酒店集群、青唐花街、登山联盟等丰富业态,吸引众多企业和商户入驻。依托青唐城文旅产业孵化平台,孵化高原康养、体育赛事、特色餐饮等各类产业,特别是以黄金海拔2200青藏高原康养中心为核心打造北川青唐城康养避暑小镇,带动出售避暑房,累计盘活全区闲置资产40.97万平方米。

  通过系统整合线路咨询、物资补给、特色民宿等配套服务资源,小镇构建起覆盖“行程规划-路线导航-在地体验”全流程的登山与自驾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北驾”(自驾环线)与“北登”(登山线路)两大主题产品体系,强化应急救援、智慧导览、文化体验等专业化服务支撑。更是主动打破“旺季依赖”,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演艺经济,举办首届冰雪烩活动,仅跨年夜及元旦当天,客流便达28.1万人次,旅游收入562万元,真正构建起“以四季支撑旺季、以旺季保障四季”的发展格局。

  “青唐城不断丰富完善全业态发展,目标更清晰,客群更稳定。夏季周末客流达2万余人,康养集群酒店入住率高;现有商铺537间,商业入驻率达70%。上半年接待市民游客406.32万人次,销售额达8058万元,客流量及营业额总体呈增长态势。”青唐城文旅产业孵化平台副总经理侯淑娟如是说。

  “一枝独秀”变“百花齐放”行业“破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河湟第一村落’在哪儿?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在城北区湟水与北川河交汇的台地上,占地10万平方米的沈那遗址静静矗立。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文明,到齐家文化的青铜曙光,再到卡约文化的草原牧歌,三大文化层叠交织!这里的每一处遗迹都是历史的标点:骨针、陶纺轮描绘出‘男耕女织’的生活画卷,半地穴房址的白灰地面,至今仍闪耀着四千年前的智慧光芒……”在城北区“六城联动”文旅暨招商品牌推介会上,推介官生动讲述着。

  “沈那”为古藏(羌)语音译,意为“依山面水,黑刺茂密”,形象概括了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该遗址约形成于3500年前,是古羌人聚落村,以齐家文化居住遗存为主,还包含少量马家窑文化遗存。出土文物中,一件大型圆銎阔叶倒钩铜矛格外引人注目——长61.5厘米、宽19.5厘米,是中国境内出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中尺寸最大的一件,这表明沈那遗址在早期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

  走进沈那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土红色石雕:上面雕刻着远古时代的男女,身后是一把倒钩铜矛,还刻有“沈那”二字,庄重而古朴。顺着小道前行,进入“河湟第一村落”,“锻打成锋”“祭舞祈福”“房址”等群雕,以先民的多维生存场景为图景,展现出远古生活风貌。

  为守护这份文明瑰宝,城北区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深入挖掘沈那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

  “我们打造的多处远古生活场景展示雕塑,可分为祭祀、狩猎、市集三大主题区域。同时,引入AR和VR技术打造‘可触摸的历史’,通过全息投影展厅动态还原先民生产生活;还巧妙布置茅草屋场景,搭配‘河湟第一村落’茅草牌坊、生活形态群雕,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城北区文体旅游科技局副局长杨惠君介绍。城北区同步开展遗址公园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已在沈那遗址公园移植景天3420平方米、播种波斯菊6650平方米、栽植草花19800株、清理杂草垃圾95吨。

  一阵雷雨过后,花海更显芬芳,与蔚蓝天空连成一线,又与周边现代化都市场景融为一体,实现“一步一景、古今对话”。城北区以沈那遗址文化为根基,紧扣“传承文脉、创新融合”主线,通过场景营造、机制创新、活动赋能三大路径,聚力打造沈那文化大集项目,构建集文化展示、商业运营、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为城北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李延平 贾 泓 钟自珍)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