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不“老”——乡村振兴一线调研(上)-新华网
新闻
2025 08/08 09:48:55
来源:青海日报

老村不“老”——乡村振兴一线调研(上)

字体: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上刘屯村,院落古朴,村道整洁,两侧院墙上绘着的农耕图景,跟院内的绿意相映成趣。“我们村多年前就入选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着发展乡村旅游。”说起络绎不绝的游客,上刘屯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录难掩兴奋。

  十几公里外,同样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河东乡王屯村靠着多元的发展路子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去年突破150万元,更让全村2236人都享受到发展红利。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全县共有国家级、州级传统村落34个,另有7处建筑入选省级历史建筑名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7月21日至25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团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这些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老村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探 索

  “一路平安,欢迎明年再来!”将来自上海的游客送到村口,秦学元心里十分舒坦。过去这几天,充满田园气息的生活环境让这家人沉浸式体验了一把青海的农村生活,老秦还向他们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特别是“贵德三屯”的这段历史,更是他分享的重头戏。

  老宅建民宿,村民变导游。提起打造这家民宿的缘由,秦学元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我儿子秦琼是一名退役军人。前些年一直在外务工。听说省上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他跟我商量,想要开家民宿。恰好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就把老房子收拾了一下,建了这家民宿。”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青海的大事,秦学元父子俩咋就从中敏锐地看到了商机?这还得从上刘屯村的历史说起。

  “明朝时期,贵德城建成后,于甘肃河州拨民四十八户来贵德开垦守城,自耕自食,又拨世袭百户王、周、刘三人,各携眷口,赴贵德守御城池。由此形成‘贵德三屯’,而刘屯村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西久公路穿贵德而过,将刘屯村一分为二,因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下刘屯村,南部便是上刘屯村。”上刘屯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录告诉记者,2014年,青海21个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上刘屯村凭借独特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成功上榜。

  2021年,村上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改造手法,让沉寂的古村落焕发生机。

  2022年,凝聚着全村人心血的村史馆正式建成。

  有了“大环境”,又有“小气候”,就这样,“老家印象”顺利开张。

  俗话说一业兴、百业活。靠着“中国传统村落”这张“金名片”,张玉录不仅向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述村子的前世今生,还在长把梨、苞谷杏丰收时搞起了采摘项目。

  “上刘屯村地处黄河南岸,土质优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发展露天经济作物等基础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几年前,村上的土特产多是自产自销。如今,路边经济,庭院经济为当地开启一条致富路。”河西镇党委组织委员蒲婧说。

  期 盼

  就在秦学元忙着张罗游客时,家住河东乡王屯村的蔡守云正在家门口的生产车间里加工贡菜。

  “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企业成立后,就回到村里工作。在这儿干是多劳多得,每个月工资能有三千元左右,照顾孩子也方便。”

  王屯村是贵德县人口最多的农业村。作为“贵德三屯”之一,跟上刘屯村一样,大多数村民依靠种植、养殖、务工挣钱养家,但不同的是,王屯村在产业发展上更加多元。

  蔡守云所工作的青海皖贡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正式投产。负责人张进军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将加工厂设在王屯村,是因为这里离县城近,交通便利。目前,公司在贵德县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贡菜,加工后的产品主要销往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车间的工人都是本村的,人均工资3000多元。除了提供就业岗位,公司每年给村上固定分红12万元。”张进军说。

  “从全乡的角度来看,王屯村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务工人员中,技术工种多。靠着亲帮亲、邻帮邻的带动模式,大概有400多人都是手艺人。二来这个村传统产业发展得好。一方面,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了80公顷土地,种植青稞、玉米;另一方面,2022年组建的农机服务队为当地农民提供托管服务。”河东乡副乡长丁慧军介绍。

  一路走来,对于村上的发展,王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生龙心中充满感慨。

  “高中毕业我就出去打工。当过木工、水电工,还开过饭馆。去的地方越多,越觉得一个地方想要发展,关键是人才。”2017年,毕生龙选择回到家乡。短短几年间,依靠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农机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方式,不仅村民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村集体经济也一路发展至全县甚至全州前列。

  提起王屯村未来的发展,毕生龙希望能从传统破题。

  “像上刘屯村、常牧镇周屯村都已经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果我们王屯也能入选,那村上的古宅、古建筑便能得到更好地保护。”

  发 展

  距离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15公里的保安镇是同仁的“北大门”,历史底蕴深厚。

  相传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此置河关县并设军屯垦,明万历二年(1574年)由屯首王廷义组织屯民驻扎在铁城山上保护保安城。

  保安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兵屯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黄南州为数不多的汉族村。

  “‘保安镇’取保一方康泰安宁之意,地名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保安镇党委书记赵菊萍介绍,由于滩地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开阔、土地丰沃,被誉为“同仁粮仓”。

  位于保安镇东南处的城内村,被称为边陲屯兵史上的“活化石”,是青海省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唯一的汉族自然村落。

  “我们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安古城遗址所在地。现在还有铁城山唐代军营遗址、明清营房、中军都司衙门、岁进史王化行古居、古城堡遗址、药王庙、关帝庙等多处人文景观。村里民间书法、刺绣、剪纸艺术等历史悠久,被称为‘特色文化之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贾有林说。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内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商贸租赁、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入股同仁市“悦牧人牛羊综合开发市场”。

  目前,城内村主要收入来源以农业生产、务工、经商、村集体经济分红等为主,已经从“脏乱破旧”、人烟稀少的“空心村”,逐渐蜕变成人人安居乐业、个个返乡创业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离保安镇城内村只有2公里的花儿沟景区占地560亩。夏天,游客可以来露营、采摘水果、烧烤;冬天,这里又变成冰雪游玩的好去处。景区的发展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12户建档立卡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前两年生意确实不错,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接待七百多人。”景区负责人田万德实话实说,“不过今年生意淡了不少,周末游客多一些。”虽然客流量有波动,但田万德没有灰心,他依然在踏踏实实地经营着。

  幸福不会唾手可得。田万德的辛苦付出,就是为了让家乡的美好不再遥不可及。当游客欣赏着笔架山、莲花山的美景,当村民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有了稳定的收入,乡村振兴就不再是遥远的目标,它就体现在压弯枝头的杏子里,体现在古堡边升起的炊烟里。(记者 咸文静 张多钧)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