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书店不能只是以卖场形式来经营,而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在青海省西宁市一处繁华的商业区内,几何书店创始人林耕在书店里边走边介绍,道出了核心经营理念。开业7年来,西宁几何书店带着独特的书香文化走出高原,在全国布局36家分店,从“网红打卡地”蝶变为城市文化地标。

“理想的书店应该是什么样的?”林耕认为,书店应该容纳人们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这也是阅读的乐趣。走进西宁几何书店,特有的洞穴式设计打破了传统书店的封闭感。一道道拱门让空间无限延展。白色墙面与原木地板搭配,线条流畅自然。
7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处处展现着西宁多民族文化共融共生的特点。“雪域净土”区域藏香袅袅,来自牧区的牦牛绒制成围巾、羊毛毡变身杯垫、土族盘绣装饰在电脑包上,380余种民族手工艺品,生动展示书本之外的雪域文化。

店长王熠然介绍,为了让读者能多借好书、勤读好书,书店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目前图书借阅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服务之一。据统计,非节假日时书店日客流量高峰可达4000人,往年旅游旺季更是超过6000人。
“我喜欢介绍青海的人文地理类书籍,既能获取专业知识,又能得到创作灵感。”西宁市民贾翔是一名纪录片创作者,每当有外地朋友来青海旅游,他总会推荐朋友们来几何书店看看书、聊聊天。

记者看到,“青海之书”专区陈列着《雪山大地》《荒原上》等500多本展现青藏高原人文风情的书籍。王熠然表示,这个区域搭建展示本土文化的立体平台。书店定期举办文化沙龙,邀请学者讲述青海故事;“非遗工坊”则让游客亲手体验唐卡制作、藏文书法,将阅读延伸到文化体验。
书店与本地文化机构深度合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世界读书日这天,林耕创办的《阿门聊》(青海方言意为“怎么啦”)文化漫谈节目在书店自媒体账号上线。首期节目中,林耕与两位学者围坐畅谈,把河湟文化的历史脉络化作趣味故事。“用故事打动人心,才能让远方的客人真正读懂这座城市。”林耕说。此外,本土青年喜剧社的舞台正在装修,未来书店将定期上演相声、脱口秀,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与FIRST青年电影展的合作,是西宁几何书店打造文化产业生态的重要一步。每年影展期间,书店成为青年电影人的交流场所,小型见面会、创作论坛、剧本签售会等接连不断。“我们给予年轻人自由生长的空间,他们回馈城市无限的创意。”林耕回忆,曾有位年轻导演在书店的活动中得到启发,创作出反映青海生态保护成就的短片。这种文化赋能,推动着书店从文化消费场所向文化生产基地转型。
作为全民阅读的积极参与者,西宁几何书店近年来融入城市书房建设,管理着西宁市区9家城市书房。这些书房每月举办读书分享会、读书朗诵会等公益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136场,覆盖6700余人。“这些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阅读,而是通过城市书房网络,广泛传播本土文化。”林耕说。

从别具匠心的空间设计到活力满满的社群运营,从创新多元的文化输出到前景广阔的产业孵化,几何书店在西宁构建起独特的“文化磁场”。“我们希望这里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让每一位走进书店的人,都能触摸到西宁的温度,感受阅读的力量。”林耕说。
记者:白玛央措
视频:白玛央措
策划:李欢、钟焯
海报制作:白玛央措
新华社国内部、青海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