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起,万物生。作为“开年大戏”的民生项目,青海通过组团式就业、就地就近就业以及劳务品牌助就业等创新服务方式,借助2025年“春风行动”这一载体,为劳动者送去温暖,让就业的“春风”吹遍青海大地。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已成功举办现场招聘会130场次,通过多样化渠道累计发布就业岗位信息约18.3万个。这些岗位信息如同春日的阳光,洒落在青海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有志之士的追寻与拥抱。求职者们也积极响应,近1.7万人次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协议,这不仅是对个人梦想的追逐,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东西部协同就业绘就共富新篇章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举办的2025年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当地人社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向群众推荐岗位:“有意向去上海就业么?可以先留下你的联系方式,我们帮你推荐。”
果洛州就业局按照“援青搭台、市场选择、政府组织、组团就业”原则,深化就业帮扶机制,率先在全省打造组团式就业模式。其中,第二批67名组团式就业人员已于3月10日抵达上海,并分别在6家企业完成入职手续,接受岗前培训。
据果洛州人社局负责赴沪就业接洽的工作人员刘青介绍:“除了‘春风行动’招聘会,我们还依托‘e就业小分队’,深入走访摸底了全州各乡镇农牧民外出就业意愿和技能水平,帮助有外出劳动意愿的农牧民统一前往上海就业,实现就业需求与就业岗位的精准匹配。”今年,果洛州还将陆续向上海派送多批次就业人员,通过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点对点、一站式”就业,带动更多的牧民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创收增收。
“组团式”就业,不仅让当地农牧民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更给予了他们走出家乡闯出一番新天地的机会。果洛、上海两地人社部门积极为求职者组团就业“牵线搭桥”,为赴沪就业“保驾护航”,改变当地务工人员“出不去、待不住”的就业困境,精准对接务工人员就业意向和企业招工需求,让他们“愿意来,稳得住”。
如今,“走出去就业”已经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东西部就业协作正坚定地朝着双向奔赴的方向大步迈进。全省320余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均服务1.8万家单位,帮助54万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
社区零工驿站便捷就业新模式
“我们以前在马路边上等活儿干,现在坐在家里通过线上就能在平台上登记个人信息,工作刷着手机就来了。”家住城中区的刘富强通过家门口城中区“零工驿站”与“蓝师傅社区便民服务平台”捆绑建设,在线上注册信息,通过微信小程序“一键找活”。
刘富强今年60岁,之前一直在丁香园附近以“马路零工”“路边揽活”为主。“每天风吹日晒,收入还不稳定。”刘富强回忆道。现在,他通过零工驿站不间断推送的岗位需求信息接单,工作更高效,收入也更稳定。驿站里工具箱设备一应俱全,还提供休息、手机充电、微波炉热饭等服务,让他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
建设零工驿站,不仅受益求职者,也受益用人单位。一家建筑企业计划招聘5名清洁员、电工等零工,自从有了零工驿站,招人明显快多了。
作为西宁市首个零工驿站,城中区“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自2023年正式挂牌运营以来,已累计注册企业176家,提供岗位1195个,注册求职者2125人,匹配灵活用工订单1.9万单。
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正产生多重效应,从前的老旧小区维修有人接单了,物业服务资源供给被进一步满足;零工群体日均增收100元至200元;企业获得熟练工,有效缩短新员工上手周期,实现人力效能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随着“零工驿站”更多就业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索,曾经在马路牙子上等待机会的身影,正大步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布局合理、运行稳定的零工市场30个,覆盖主要用工集中区域,日均求职人员2000人次以上,成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蓄水池”。
特色劳务品牌树立就业新标杆
劳务品牌一头连着就业市场,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海东市深入挖掘和培育“青海拉面”“互助家政”“青绣”等一批民族区域特色鲜明、劳动力就业稳定、经济效益突出的劳务品牌,推动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双赢。
“刚开始我做简单的保洁清洗工作,后来参加了育婴师和月嫂的技能培训,工作越来越好,工资也越来越高。”在海东市2025年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上,“互助家政”的工作人员李生菊向求职者介绍着自己的经历。
李生菊的经历正是“互助家政”特色劳务品牌蒸蒸日上发展的生动注脚。据了解,“互助家政”劳务品牌引领海东家政服务企业123家,从业人员约1.6万人,年劳务收入约4.4亿元,从业人员月工资收入在3500元至13000元。
想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关键是要有一技之长。海东市大力实施职业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岗定向培训、创业培训,扎实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评定,为劳务品牌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中,“互助家政”“大通护工”等劳务品牌企业与省内13家医院签订“无陪护”病房服务协议,目前已输送342名护工进驻医院提供服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青海将持续强化劳务品牌建设,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大力推动产业就业有效联动,持续强化技能人才支撑,着力拓宽劳务品牌发展空间,带动就业增收。”如今,技能含量不断提升的劳务品牌也正在成为带动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的“金字招牌”。(记者 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