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营旧址:青海湖畔的红色守望-新华网
新闻
2025 04/18 17:39:42
来源:海北祁连山报

十二营旧址:青海湖畔的红色守望

字体:

  在青海湖北岸的广袤草原上,有一些斑驳的营房掩体和部分作为历史展示的军事设施,曾经的导弹发射阵地、训练场如今长满了顽强的金露梅,这里就是青海湖畔原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如今也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之一,人们简称它为“十二营”。它像一枚被岁月风化的军功章,镶嵌在青藏高原的胸膛上。

  忠诚奉献:蓝天铸盾的精神密码

  原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是我国驻守在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其旧址位于海晏县克土火车站南八公里处的青海湖畔。

  60年代,当敌方侦察机的阴影频繁掠过西北天空时,原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的官兵们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筑起了共和国的防空长城。在冬日的严寒中,雷达兵的手与冰冷的金属设备接触在一起,没有人叫苦叫累;在缺氧环境下,操作员不畏艰辛,依旧坚守岗位、忠诚奉献。

  营房墙上的标语,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用红漆书写的力度,老旧的建筑物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记录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守。今天,我们走进十二营旧址,依然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金属质感——那是用忠诚淬炼出的精神钢火。

  当青海湖的清风掠过这片旧址时,仿佛还能听见半个世纪前雷达转动的嗡鸣和那些年轻战士用青春谱写的忠诚誓言,旧址上矗立的那枚导弹模型就像一把插入大地的青铜剑,周边飘扬的红旗就像是剑柄上的红绸,永远在青海湖的风中高高飘扬。

  和谐互融:红色基因的生态转化

  如今,这片曾经的军事禁区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型,旧址现为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独特魅力。旧址上展出的防空导弹、雷达车、发射架等模型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气和坚守阵地的英雄故事。这里不仅是红色研学的瑰宝,也是海北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军民共建、携手共进的双拥华章。

  站在十二营旧址上四处眺望,可见不远处的青海湖碧波荡漾,同宝山上的牛羊悠闲觅食,山下牧民的房子炊烟袅袅,一幅由红色研学基地与生态旅游目的地和谐互融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当地牧民说,每年春天,最早绽放的野花总是从当年的导弹掩体裂缝中钻出来,那些金黄的花蕊,像极了五角星,而湖畔上翱翔的水鸟似乎也在执着地守望着那些远去却不曾被遗忘的先辈们。

  微风吹过,吹在了顽强生长的草木上,吹在了地下营房的门扉上;阳光斜斜地照过去,照亮了展出的旧址阵地布防图,也照亮了在墙角窜动的毛茸茸的小生命,这种奇妙的共生,正如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夕阳西下时,十二营旧址上的金属构件会反射出温暖的光泽,那本是冰冷的导弹导轨,此刻像被镀上了时光的金边。

  红色研学:国防教育的立体教科书

  如今,这片旧址已成为一部生动的红色教材,越来越多的游客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感受先辈们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里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壮举,带着深深的敬仰之心,怀念革命先辈,铭记峥嵘岁月。

  高原上几十年风沙的洗礼,并没有磨灭十二营旧址上有过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走入其中,凝视那些老旧建筑和军事设施,心底升腾起无限敬意。

  那些展出的军事设施、残存的导弹掩体、斑驳的标语,都在向前来研学的人们传递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远比教科书上的只字片语更具感染力,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更能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后辈的血脉中,让红色教育有了直击人心的温度。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