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草原: 一桶马奶“酿”出共富新路-新华网
新闻
2025 03/31 09:22:06
来源:青海日报

河曲草原: 一桶马奶“酿”出共富新路

字体:

将挤出的马奶收集起来。

卓玛措认真挤马奶。记者 栾雨嘉 公保安加 摄

  3月29日,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微风拂过,牧草轻摇,裹挟着丝丝缕缕的凉意。不远处,夏日拉泽河曲马专业合作社的马厩里,几匹健壮的母马正悠闲地甩动着尾巴,女工们有条不紊地开启一天的劳作。

  合作社理事长卓玛措锁定了一匹母马,径直向前走去,拍了拍它的脖颈,并示意新来的挤奶工尕藏拉毛过来:“挤马奶要先和马亲近,让它熟悉你的气味。草原的马灵性十足,它知道你不伤害它,会很配合的。”

  “挤奶一般要蹲在母马侧面,千万不要站在正后方,马后腿力气大,不小心踢到可就麻烦了。”卓玛措耐心叮嘱尕藏拉毛。

  接着,卓玛措手呈C字形扣住母马乳头,有节奏地按摩、挤压起来。随着卓玛措手指一收一放,洁白的马奶瞬间如线般流入桶中。

  “挤奶得一气呵成,手指均匀用力。来,你试试。”卓玛措把位置让给尕藏拉毛。

  在卓玛措悉心指导下,尕藏拉毛逐渐找到感觉,动作愈发熟练,成功挤出马奶,且奶流越来越顺畅。两人相视而笑,晨光透过马厩缝隙,洒在她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这一刻,一桶马奶承载的不仅是劳动成果,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活见证,彰显着各民族在这片草原上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美好景象。

  “河南县有‘三宝’——欧拉羊、雪多牦牛、河曲马。我们的马在河曲大草原长大,生长环境纯净无污染,马奶品质自然上乘。”卓玛措语气中带着骄傲。

  在河南县,传统畜牧业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蒙古族、藏族等牧民群众收入微薄且不稳定。

  “我们家里祖祖辈辈养河曲马,记得小时候,父母风里来雨里去,一年的收成,全指望卖掉几匹马。”

  一次机缘巧合,卓玛措了解到,马奶的蛋白质含量远超普通奶类,富含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常年在草原上与河曲马相伴,她敏锐地意识到,蕴含天然营养的马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卓玛措更深知,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各民族才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个充满希望的构想在卓玛措心中迅速成型。她决定成立合作社,依托家乡得天独厚的河曲马资源,打造一条集养殖、采集、销售为一体的马奶产业链,让这洁白的马奶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带领蒙古族、藏族等各族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

  “河曲马生长期长,5岁之前都不挤奶。待母马5岁后配种顺利产下小马驹,也要耐心等上3个月,才开始采集马奶。而且,夏天它们就在大草原驰骋吃新鲜青草,冬天则吃精心配比的苜蓿、燕麦等饲草。”卓玛措笑着解释,这种看似“漫长”的等待,实则益处多多。一来,能给河曲马足够的时间发育成熟,让骨骼、肌肉充分生长,为日后产出优质马奶打下坚实基础;二来,母马产后3个月的缓冲期,也能让母马有时间恢复体力,产出营养成分更均衡、品质更上乘的马奶。

  在卓玛措的努力下,马的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产出的新鲜马奶口感醇厚,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她说:“夏季河曲马产奶量大,一天能卖30公斤左右,一公斤100元。目前,产量稳定在一天15公斤左右。”

  卓玛措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的腾飞。于是,她积极带领周边蒙古族、藏族群众共同参与马奶产业发展中来。一些蒙古族群众凭借丰富的养马经验负责马匹的养殖与照料,藏族群众则运用精湛的手工艺,参与马奶产品的包装设计。此外,卓玛措和当地群众一起研究发酵工艺,成功生产出酸马奶,进而丰富了产品线。

  合作社为各族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不同民族的乡亲们在挤奶、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协作,加深了彼此的友谊,促进了民族团结。

  如今,河曲马奶产业蓬勃发展,牧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卓玛措用自己的行动,不仅实现了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梦想,更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这片草原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草原上,一桶桶马奶继续见证着各民族携手奋进的美好征程。(记者 栾雨嘉 公保安加)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