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综合消息:近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在就业服务与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方面创新举措,将就业工作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走进瞿昙路民生小区的“零工驿站”,便能感受到这里的蓬勃活力。乐都区就业局巧妙地将民族文化与就业服务紧密结合,在这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零工驿站”不仅是求职之所,更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该驿站已登记150余名灵活务工劳动力,发布零工信息200余条,成功助力30余人次实现灵活就业。回族务工者马海俊感慨道:“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水暖安装的工作,还能和各族工友分享家乡文化,特别有归属感。”不同民族的劳动者在此交流合作,为就业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据了解,劳务品牌的培育成为乐都区推动就业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乐都水暖工”凭借精湛技艺声名远播,已带动超4万人就业,仅2024年就带动8700余人,劳务收入显著提升。“乐育助人”特色品牌项目也成效显著,助力约3000人通过培训成功上岗,就业率超85%。这些品牌充分挖掘各民族劳动者的优势,有力提升了区域劳务竞争力,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为保障就业服务与民族团结协同推进,乐都区在制度建设上持续发力。精心搭建的“三横三纵”就业政策体系,全面覆盖就业全链条。在民族聚居村设立就业服务站,并配备46名双语专员。创新建立的“就业服务 + 民族事务”联席会议制度,将民族团结进步指标纳入就业工作考核体系,推动23项特惠政策精准落地。在服务创新方面,乐都区积极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智慧就业”平台实时跟踪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动态,“石榴籽就业”APP下载量突破5万次,为求职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线上直播带岗 + 线下实体招聘”双轨模式,尤其是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的“民族风情直播间”,吸引了大量求职者,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同时,乐都区生态创新打造出多元发展共同体,民族特色产业集群吸纳1.8万人就业,非遗工坊带动3200名妇女居家就业。已建成的5个“红石榴家园”覆盖就业密集区,提供法律援助、子女教育等12项贴心服务。
此外,“三评三促”机制也为发展保驾护航,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民族就业政策群众满意度高达92.3%,资金使用效率提升18%。民族就业风险防控模型成功化解27起矛盾纠纷,预警准确率达95%,通过实施就业质量评估、政策效果评估、风险预警评估,形成了科学有效的闭环管理体系。
乐都区通过就业服务创新,生动诠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内涵,这片位于河湟谷地的区域,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着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乐都区委宣传部 通讯员 王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