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皮袄焕新光-新华网
新闻
2025 02/01 10:27:15
来源:青海日报

传统皮袄焕新光

字体:

  1月26日,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步行街上,摊位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年货摆满了货架。红彤彤的春联、各式各样的福字,还有各类小吃和服饰,将整个集市装点得年味十足。

  顺着街道往前走,一家店铺映入眼帘,热闹的氛围丝毫不减。透过橱窗,店内挂满了精美的传统皮袄。52岁的肉保才郎正站在镜头前,热情洋溢地直播带货。

  “家人们,看过来!这件皮袄纯手工制作,保暖又时尚,过年穿再合适不过啦!”他边用汉语介绍,边用藏语翻译,声音洪亮有力,眼神中透着十足的干劲。直播间里点赞和留言不断,气氛十分热烈。

  一旁的员工也没闲着,忙着递上不同款式的皮袄,偶尔还凑到镜头前补充几句。一早上,肉保才郎靠直播便卖出了上百件皮袄。“春节前皮袄的需求量最大,这几天直播一直没断,有时候还会直播到半夜两点!”喝了口水,肉保才郎才算歇了口气。

  肉保才郎没坐一会,又起身去打包店里的皮袄,准备一会儿发出去。尽管连续直播让他略显疲惫,但那股从心底涌起的热乎劲儿,让他干劲十足。

  “他可是个勤奋人,这两天在卖皮袄,等开春他又忙着做帐篷。”看着忙个不停的肉保才郎,刚察县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主任宋永武笑着评价道。

  二十多年前,肉保才郎住在伊克乌兰乡尚木多村,家里只有13公顷的草场,一家人生活难以为继。经人介绍,他前往西藏学习传统皮袄的制作方法,这一学就是三年。回到刚察后,他便在县城街上摆摊卖起了皮袄。他制作的皮袄,针脚细密均匀,走线流畅自然,皮子经他之手鞣制后柔软又耐用,保暖性一流,凭借这好手艺,皮袄慢慢打开了销路。

  摆了一年摊后,肉保才郎的皮袄生意愈发红火,订单也越来越多。为了能更好地经营,他咬咬牙,在县城租了铺子,开了第一家店。新店铺窗明几净,摆放整齐的皮袄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精美。有了稳定的经营场所,肉保才郎的生意蒸蒸日上,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口碑的传播,周边地区的顾客也纷纷慕名而来。看到市场潜力如此巨大,肉保才郎决定乘胜追击,陆续在天峻等地开了4家店。店铺数量的增加,使得业务量大幅上升,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便招募了7个村民,和他一起制作皮袄。

  来自沙柳河镇潘保村的杨毛吉,是店里的老员工。跟着肉保才郎学了多年皮袄缝制的杨毛吉,每个月的工资能拿到上万元。这几年,她在县城购置了楼房,一家人从草原搬到了县城楼房后,日子越过越好。

  2022年,看着身边年轻人通过直播买衣服,肉保才郎决定自己也试试。为让直播效果更好,他还招聘了几个年轻人一起帮忙。直播时,看到有人对皮袄真假存疑,肉保才郎亲自上阵,边展示皮袄边给大家介绍制作的原皮料。由于他直播间的皮袄精美且价格实惠,很快就有顾客下单。订单日益增多,这让肉保才郎信心大增,他直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2023年,随着订单不断增加,原本热闹忙碌的家庭作坊逐渐显得局促,生产效率也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看着堆积如山的订单,肉保才郎心急如焚,他深知,若想把生意做大做强,必须扩大生产规模。他琢磨着租个宽敞的厂房,再购置一批先进的缝纫机,可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就在肉保才郎为此事愁眉不展的时候,宋永武主动找到了他。“肉保阿吾,我知道你现在的难处,县政府正大力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产业园里有现成的标准化厂房,三年免租金,还能帮你协调设备采购和贷款事宜,你就放心大胆地干!”宋永武拍拍肉保才郎的肩膀,笑着告诉他。

  进驻园区后,肉保才郎通过政府扶持资金,购置了机械设备。“有了车间后,工人多了,2024年我生产了2800多件皮袄,是前几年的好几倍,收益也达到了近240万元!”刚察县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内,肉保才郎的厂房里还堆放着不少皮袄,这些皮袄要在春节前全部发完。

  春节将近,厂子里的裁缝已经歇业,泉吉乡冶合茂村脱贫户拉忠加有了时间上街置办年货。“我跟着肉保才郎干了近四年,做得多工资就高,旺季的时候每月能拿上万元工资,这几年家里的光景越来越好了!”拉忠加从吃的到用的买了不少,手里有钱后,他置办起年货来底气更足了。

  新的一年,肉保才郎已联系到湖北的原料厂商,春节过完他就要着手生产帐篷了。“新的一年,我准备再扩大些规模,明年争取吸纳更多的老百姓在这里就业。”肉保才郎笑着说。(记者 丁玉梅)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