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月31日电 (记者张悦姗、李琳海)吃过午饭,46岁的史海珠匆匆告别妻子和小孙子,来到黄河边上的一处空地挽弓搭箭,这是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
史海珠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最近五六年,他只要有空,就会来这片空地和同好们一起射箭,传统的牛角弓、现代的反曲弓,他都擅长。史海珠的弓和箭看起来都很精致。“这把弓一万多元,这些箭都是碳素的,80多元一支,一年大约要花1000多元。”他又指指远处的靶子,“靶子800多元。”
图为史海珠
相比于装备的专业,射箭场地就有些简陋了——一片黄土地,旁边摆着一张桌子、一套沙发、一个柜子、一口砖垒起来的锅、几条长凳,全是旧的,“这都是协会的朋友们自己从家搬来的”。地上几个烟花筒,当作箭筒使用。
史海珠和伙伴们所在的射箭协会有70多人。“我们平时会组队打PK、和其他村打友谊赛,输了的就在这儿煮肉请客。”
“以前不射箭的时候,闲下来就打麻将。”他有些腼腆地说,“现在,跟这些朋友在一起很开心,两三天不射箭就浑身不舒服。等以后不用干活了,天天都要来射箭。”
对不少协会成员来说,每年冬闲期间、也就是12月到第二年3、4月,才有时间射箭,每天能玩两个小时。“等春天花开了,风景最好的时候,大家要干活、打工,倒没时间玩了。”史海珠说。
史海珠很知足,因为现在的条件与小时候“竹板做的弓,钉子、铁丝做的箭头”相比已经好太多了。在外打工多年,史海珠干过运输,开过菜铺、饭馆。虽然射箭花费不少,但是因为自己喜欢,也不觉得心疼。
冬日的化隆比平时更热闹,到处可以见到一群人聚在一起射箭。沿着黄河继续走不远,就来到群科镇日兰村。57岁的旦增戴着象征“箭王”的帽子,在人群中很是显眼。他曾经是日兰村的村长,身兼化隆县哇燕巴射箭协会会长。
图为旦增(中)
“‘哇燕巴’是藏语‘化隆’的意思。”旦增解释道,“日兰是个藏族村,但是协会成员来自全县各地,藏、汉、回、撒拉族都有,一共300多人,年龄最大的快70岁了。”
在旦增看来,射箭的好处可多了。“每天步数破万,能锻炼身体,对眼睛好,关键是心情也好。”
日兰村村民多以务农为生,这里盛产冬小麦,西瓜、冬果梨等。冬闲时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大家常会点起篝火,张罗射箭比赛,兴起时还会唱起酒歌、跳起锅庄舞。为此,协会凑了几千元专门在射箭场地安装了节能灯。
篝火旁,热火朝天的讨论不曾止息。什么时候种庄稼?什么时候浇水?今年买化肥怎么贷款?一弓一箭、一歌一舞间,各族人民、各村百姓之间的了解逐渐加深,黄河畔的一场场以射箭为主题的聚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
图为旦增
“现在生活好了,交通也方便了,我们经常去各地交流、比赛。去年6月,我们还去陕西省宝鸡市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北赛区的射箭比赛。”旦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