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贾尔藏村的古今对话——“探访青海”系列报道之一-新华网
新闻
2024 10/04 10:34:05
来源:青海日报

一场贾尔藏村的古今对话——“探访青海”系列报道之一

字体:

贾尔藏村聂家大院。

贾尔藏村魁星楼。记者 贾 泓 摄

  香沟水库清澈见底的溪流经过一个木质沟渠流向古老的水磨坊,驱动木轮带动着石磨昼夜不停运转,“嘎吱”作响……国庆节前夕,记者驱车前往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贾尔藏村,开启一场关于传统村落的古今对话。

  贾尔藏村位于拉脊山西部,隐藏于群山环抱之中,呈狭长状坐北朝南,香沟河和直沟河流入村庄,南面占地400公顷的原始白桦森林仿若村庄的一面绿色屏风。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百年民居、古水磨、古油坊等历史建筑,还有远近闻名的秦腔业余剧团、代代相传的民族舞蹈,是国家级第四批传统古村落。过去,古老的贾尔藏以秀丽的风景、多姿多彩的文化而闻名;如今,这个高原小村以中国传统古村落吸引着八方游客……

  在一棵百年古树的掩映下,木质结构的水磨坊悬空而建。潺潺泉水流过木屋驱动石磨,将村民带来的青稞磨出独有的香味。仅隔一条村路的油坊依然保持了其原有的土墙外观,屋内油坊工具一应俱全,静静地讲述着这座古村落的历史。

  过去,贾尔藏村共有12盘水磨,2盘油坊。随着社会发展,电磨的代替,现在仅存1盘水磨和1盘油坊,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村委会主任熊生邦说:“它们虽然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但我们一直在保护传承这些古老的技艺,水磨和油坊不仅有专人守护,而且依然在使用。”

  水磨依旧转动、油坊依然油香四方,油菜仍是贾尔藏村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当漫山遍野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当传统技艺勾起人们悠悠的乡愁,贾尔藏村看到了自己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的“天时地利人和”。

  2018年,乡村旅游公路通到贾尔藏村,村民纷纷办起农家乐,吃上生态旅游饭。2021年,在50万元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支持下,贾尔藏村又修建了7间网红小木屋,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如今的贾尔藏村可谓‘名声在外’。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发展集体经济。依托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持续打造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路线,建成特色农家院15家。网红小木屋自运营以来累计收益达10万元。”熊生邦说。

  告别小木屋,我们在古建筑聂家大院“遇见”古村落特有的宁静。这座修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宅,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模样,无论是传统民居的布局,还是门窗上精妙的传统技艺雕花,抑或是房间内惟妙惟肖的彩绘,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将人拉回到时间的长河中。

  村党支部委员魏占魁介绍:“贾尔藏村被评为传统古村落后,村‘两委’更加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将7座古建筑中的桑家大院、聂家大院、余家大院进行重点保护。聂家大院的使用者聂先荣一家,自愿将宅院流转给村集体,搬去在村中重新选址建造的新房。”

  现在,聂家大院外院作为贾尔藏村文史遗产展览馆再次被利用起来。听说村里要建展览馆,村民们纷纷拿出家中的老物件,并由管理人员张显贵等人专门负责收集。马鞍、犁耙、电视机……不管是什么年代、什么用途,只要是村民眼中的“历史”都无偿捐赠给村里,与古朴的老宅一同默默讲述着贾尔藏村的前世今生。

  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湟中区科学规划传统村落建设,最大限度保留其原始风貌。贾尔藏村中85%的建筑为传统建筑,民居多为夯土墙体和木质大门,淡淡的黄色成为这里的主色调。行走在村庄里,内部道路纵横,巷道之间的宅院紧密相邻。

  魏占魁在村中一面土墙下方停下脚步:“了解贾尔藏的历史,还是得看看咱们的‘堡子’和戏台!”眼前的墙体近4米高,墙体下宽上窄,立面还有植被生长,下方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上写着它的名字——贾尔藏堡。“这段城墙是明末时期修建的,是我们村最原始的外墙,主要用于保障村庄的安全。现存3段,城墙也是村民的院墙,现在依然使用着。”熊生邦说,“这就是古建筑中的‘大家’与‘小家’,也象征着贾尔藏的团结和谐。”

  村里在原址修建的戏台就位于城墙边,每逢传统节日,秦腔就会在这里唱响。魏占魁骄傲地说:“我们村的秦腔业余剧团有近2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几十本道光年间戏文的手抄本。现在,我们不仅重新修建了戏楼,还购置了新的戏服,传统戏曲正在为贾尔藏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当传统与现代在村庄里碰撞,贾尔藏村的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仿佛一场古今对话,在诉说悠悠历史,在探讨保护与传承,在讲述创新与发展,在开启乡村振兴新篇。听,贾尔藏的古今对话还在继续……(记者 贾泓)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