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植绿记|“曲径通幽”——戈壁荒漠里因地制宜绘绿景-新华网
新闻
2024 06/15 10:34:09
来源:新华社

沙洲植绿记|“曲径通幽”——戈壁荒漠里因地制宜绘绿景

字体:

 

  新华社西宁6月14日电(记者曹昌浩、王金金)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驱车向西,经过八个小时的路途,穿越牛羊成群的草原与茫茫戈壁,一座绿荫掩映的城市在漫天黄沙中赫然入目。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这座因青藏公路的修建而兴起的“新城”,将飞沙走石的荒地变为戈壁滩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2022年8月3日,第二十一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格尔木绕圈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李女士在格尔木市生活了20多年,她目睹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满眼绿意的巨大变化。“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到处都是黄沙,经常会有沙尘暴。”她说,“现在,市区道路两侧的杨树拔地而起,潺潺流水从树旁流过,气候也稳定了。”

  “格尔木”在蒙古语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这里河湖众多、水网纵横,但由于深处高原大陆腹地,常年平均降水量低于5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在这里,有“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难”的说法。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高寒干旱、黄沙肆虐让当地荒漠化治理与绿化建设困难重重。

  由于无霜期短、土壤贫瘠,当地植树造林造价高,树木存活依赖地下水,管护难度大,格尔木市积极转变思路,采取封沙育林草、工程固沙和草原改良的多元策略。

  在沿格茫公路向西约70公里的大格勒乡地区的戈壁滩上,柽柳、罗布麻等耐旱耐盐碱植物正在烈日下顽强生长。格尔木市林业和草原站国有林场副高级工程师张磊介绍,今年,当地把大格勒乡地区划分成了荒漠化治理功能区,通过封沙育林草的措施为植被的自然恢复提供有利环境。预计经过6年的封育期,地区内的植被覆盖度能增加约2%左右。

  治沙不仅要靠生态保护,还要顺着风向寻找沙源,让风沙定在源头。据格尔木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敏介绍,专家们根据格尔木盆地内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估算风向,将沙源地追溯到了格尔木市西北部的乌图美仁乡一带。

  “在确定了主要沙源地后,我们就可以在关键点位种植沙生植物、铺设草方格等措施固定沙源。”张敏说,将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可以在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保证治沙成效,有效抑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要打赢这场荒漠化防治战,格尔木不仅面临防风治沙的挑战,草原改良也是重要一环。格尔木向南毗邻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好这片草原意义重大。当地通过人工种草、禁牧休牧、围栏封育措施增强草原的抗沙能力,有效防止了过度放牧带来的沙化影响,促进草原的自然恢复。

  张磊说:“过去我们认为,一定要把沙漠变成绿洲才算成功。如今,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推动下,荒漠化治理能做到因地制宜、依害设防,有效缩短了治沙时限,减少投入,能见到成效。”

这是在位于格尔木的长江源地区拍摄的当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几十年来,一代代格尔木人民用汗水浇筑起绿色家园。围绕着1956年建成的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将军楼,筑路大军种下的第一批树如今枝繁叶茂;市区里,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用绿色点缀人们的生活。

  回忆起最初的日子,李女士感慨道:“这二十年间变化特别大,现在我经常带着孩子到家门口的公园里散步,亲近大自然。”

  据介绍,格尔木市今年将完成沙化治理38万亩、森林草原湿地一体化保护修复成果巩固任务6.88万亩,未来三年内,格尔木市将完成90万亩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作。

  如今,“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格尔木市绿意正浓,荒漠上构筑的绿色长城既呵护着格尔木人民的生活,也成为中国北方牢固的防沙屏障,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出格尔木的智慧。

【纠错】 【责任编辑:丁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