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文物,
不能以修复师的主观意愿去修补。”
“只有熬得住修复时的寂寞,
才能在文物修复完成的那一刻,
享受到幸福与快乐。”
这是“90后”文物修复师刘星星
常说的两句话。
↑刘星星正在粘接陶罐碎片。
在青海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
刘星星正在小心地拼凑
喇家遗址的受损文物。
↑刘星星对陶罐碎片进行称重。
走进文物修复室,
仿佛置身“医院”之中,
工作时的刘星星,
身着白色大褂,
案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
修复文物的“手术器具”。
↑刘星星正在测量修复中的文物。
无论是残缺的陶罐,
还是斑驳难辨的纸质文物,
只要经过能工巧匠的修复,
都能重新绽放光彩。
↑刘星星正在对二次修复中的文物进行清理。
测量、清理、拼对、
粘接、修补、打磨,
在刘星星眼中,
每一次重复这些工序,
都是在了解一段尘封的故事。
↑刘星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对采集样本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展厅里,一件件文物陈列展示,
工作室里,文物修复师全神贯注。
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观赏文物,了解历史,
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
也变得不再“神秘”。
↑刘星星准备研磨颜料。
对刘星星来说,
文物修复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
修复文物不仅考验修复师的
专注力和耐力,
还要与历史知识、化学知识、
物理知识相结合。
↑刘星星记录工作数据。
刘星星表示: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
要用自己的知识,
让文物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
让大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
监制:王大千
策划:杨寿德 史卫燕
统筹:潘彬彬
文案:鱼昊
图片:卡娅梅朵
视频:方俊阁
新华社青海分社监制
新华网青海频道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卡娅梅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