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推进青海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新华网
新闻
2024 04/20 10:24:37
来源:青海日报

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推进青海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他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回答当代社会问题是其崇高使命和重要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立足新时代,践行新使命,以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一、把握新文科发展方向,增强学科体系竞争力,用高水平融合打造优势学科集群

  把握新文科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新趋势,加强学科方向、学科组织和学科制度建设,全面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学科集群。一是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和学科藩篱,推动民族学、宗教学等优势学科与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及地理学、计算机等理工学科的深度融合,突破传统文科的研究范式,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与人工智能、数理模型、数字技术和计量实证等研究方法有机融合,拓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新研究领域,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推动优势学科形成与集聚。二是健全学科组织,推进学科资源整合。整合全省科研力量,围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发展方向,组建省级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确定首席科学家,明确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同时在高校及科研院所探索推进学部制改革,整合相同和相近学科的院系(所)形成学部,统筹学部内学院、系(所)学科规划与布局,促进学部内或学部间跨学科研究,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三是完善学科制度,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构建科研评价新机制,弱化学科归属、模糊学科界限,探索根据不同研究者贡献大小核算科研绩效的评价模式,鼓励跨学科的科研成果。建立学科交叉资金支持机制,在省级规划项目中单独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和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交叉学科研究。探索建立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机构和平台,给予重点支持,形成相互支撑、开放融合的合作机制。

  二、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培育学术体系创新力,用高效能机制激发学术研究活力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是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新质生产力引起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社会秩序调整重构,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热点话题。全省要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理论为目标,立足“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的现实需求,围绕优势学科,突出区域特色,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工程,全面提升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能力和水平。二是统筹全省创新力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以国家级人文社科科研平台为抓手,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推动交叉学科问题研究,形成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良性产出机制。同时借鉴外省经验,试点建设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打造多学科交叉,产、教、研、用融合的创新研究平台。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学术创新活力。在落实省委“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青海省科学成果奖(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人才发现、培养与激励功能,强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扩大“揭榜挂帅”重大社科项目的重点支持效应,做实社科规划项目的基础支撑功能,完善科研人员培训研修、交流、合理使用机制,构建“奖励激励+项目支持+能力提升”人才工作新机制,形成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良性机制。

  三、注重学术品牌打造,提升话语体系影响力,用高质量成果传递青海好声音

  要总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原实践成果,表达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青海贡献,形成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学术品牌,提升青海话语体系影响力,有效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一是优化传播内容,提炼形成青海人文学术标识。扩大优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供给,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用高质量的传播内容,增强青海哲学社会科学竞争力和影响力。联系融通学理性话语体系、政策性话语体系、通俗性话语体系,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国际化,提炼展示新时代青海人文社科学术标识,写好青海文章、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加快推动青海哲学社会科学立起来、走出去。二是拓宽表达渠道,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学术圈层。采取高质量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论文、高层次合作交流等方式,通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发表国内国际顶级权威期刊论文、开展国内国际多层次合作交流,促进青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圈与国内国际学术圈的互通互融,使“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在全省有传颂度、在全国有知名度、在国际有影响力。三是丰富对话阵地,建设青藏高原学术交流平台。做强《青海社会科学》等一批优质学术期刊,不断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做好“国家公园论坛”“‘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等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充分放大其学术交流效应。做优《决策参考》等决策智库刊物质量,稳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咨政建言水平。建设青海哲学社会科学融媒体,探索多样化、迅即式的表达路径,开辟新的学术对话阵地。

  (作者:胡西武 天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双碳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

【纠错】 【责任编辑:卡娅梅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