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 情满高原——聊城市对口支援青海省刚察县十周年系列报道-新华网
新闻
2023 12/30 11:43:58
来源:新聊城客户端

大爱无言 情满高原——聊城市对口支援青海省刚察县十周年系列报道

字体:

聊城援青,转眼已走过十年。

  从2013年到2023年,这十年很短,无言的大爱却把它拉得很长,将聊城和刚察紧紧连在一起;这十年很长,但大爱却把它顷刻融化,来自聊城的援助力量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刚察的每一寸土地。

  从海拔33米到3300米,巨大的海拔高度差,依然隔不断援青干部对高原藏城的一片赤诚。十年间,聊城共派出四批援青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了刚察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力奔跑。

  沙柳河湿地公园

  从江北水城,到海滨藏城。十年援青,让跨越雪山大河的两座城市紧密相连。一批批聊城援青干部人才作为使者,把孔繁森精神带到了刚察,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状态,抗高反、战严寒、斗风雪,聚焦涉藏地区群众所需、解刚察发展所难,在广袤而美丽的刚察大地上贡献聊城智慧和力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十年来,广大援青干部人才牢记使命,以造福刚察人民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学习和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克服高寒缺氧、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主动融入、积极适应、履职尽责,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高原上高扬起“聊城援青”的鲜艳旗帜!

一 

  君住黄河头,我住黄河尾。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对口支援青海等四省涉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山东省讲政治、顾大局,积极承担起了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任务,拉开了新时代山东援青的历史大幕。

聊城援建的察拉村藏羊规模养殖基地

  2012年,省委、省政府确定聊城市“一对一”对口支援海北州刚察县。2013年7月,聊城第一批3名援青干部赶赴刚察县,开展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工作。自此,奔腾的母亲河让三江之源的大美青海和岱青海蓝的齐鲁大地根脉相连,也让江北水城聊城和海滨藏城刚察这两座城市心手相牵!

  跨越山海,情满刚察。十年间,聊城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支援模式,拓宽支援路径,在项目、资金、人才、智力等方面给予刚察县全力支持,促进了刚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基础设施改善,加深了双方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聊城援青的特色经验和模式。

  作为“中华水塔”,青海之于全国的生态地位重要且独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十年间,聊城市在帮助当地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加大生态治理投资建设力度,为青藏高原绿水青山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湟鱼,被称为青海湖的精灵。刚察县的沙柳河,是湟鱼洄游的主要河流之一。聊城市持续加大投入,实施了刚察县沙柳河环境生态治理项目,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建设育苗繁育池,有效改善河流水质和周边生态。如今的沙柳河成为观赏湟鱼洄游奇观的最佳景点之一,大量候鸟的迁徙,也让沙柳河畔的鸟类不断增长。

刚察县湟鱼家园

  这是聊城市委、市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做好援青工作的一个缩影。十年来,聊城始终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怀着对民族地区的深情厚谊,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为刚察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提升贡献了坚强的聊城援青力量。

  2023年4月2日上午,市委书记李长萍在聊城会见了刚察县党政代表团一行,就持续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深化两地全面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她说,聊城将立足“刚察所需,聊城所能”,全面落实帮扶措施,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加强务实合作,与刚察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为刚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李长萍书记对聊城援青工作高度重视。2020年8月3日,时任聊城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李长萍率队赴刚察县考察,并就做好新一轮援青工作与受援方进行座谈交流,推动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向纵深发展。

  2023年8月2日至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率队赴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考察对口支援工作,并参加海北州建州70周年庆祝活动。张百顺一行慰问了聊城市援青干部人才,考察了聊城对口支援刚察县项目,并就做好新一轮援青工作与受援方进行座谈交流。

聊城市投资1700万元援建的刚察县融媒体中心

  十年间,聊城市委、市政府自觉把做好对口支援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创新援建机制,将帮扶结对关系扩展到县对乡、乡对村、部门对部门、学校对学校、医院对医院,形成了全领域、广覆盖、多层次的对口支援新机制。

  大爱,汇聚高原。在聊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的持续努力下,“聊城援青”已经成为一个越擦越亮的品牌。对刚察全县各族群众而言,聊城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方位,而是成为一个富含深厚意蕴的情感坐标!

二 

  有形之碑,可以昭示天下。真正弥足珍贵,能够流芳百世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

  12月7日,在暖暖的冬日阳光下,走进果洛藏贡麻村村民达娃达杰的家里,不大的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得知是来自山东聊城的采访团队,达娃达杰夫妻二人格外热情。

  “我们原来一直在山里住。”在达娃达杰温暖如春的家里,他端着一碗酥油茶,边喝边感激地说,“感谢这些年山东聊城的援建,把村子修得越来越好,村民们也都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十年间,聊城援青累计向这个村庄投入了2650万元的资金,不仅为村庄修建了道路、安装了路灯,还建设了啤酒厂、帐篷营地等项目,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村民们把“聊城援青”深深印在了心里。

聊城市援建的刚察县泉吉乡切吉村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

  群众的好口碑,离不开一批又一批聊城援青干部的接续奋斗。一个个感人故事,形成一部造福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的“写实集”。

  在青海,一批批援青干部把微信“朋友圈”变成了“公益圈”,涓涓细流汇成了对当地困难群众的无私大爱;在高原,他们体察民意、了解民情,有了“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的感悟。

  “3年的援青时光,让我与青海结下不解之缘,让我成为虔诚的高原儿子,让我温暖和感动,无论我在哪里,都衷心祝愿我的第二故乡明天更美好。”聊城第一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高志国援青时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对于大部分援青干部而言,高原反应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身体机能损伤也是司空见惯。在这些坚守的岁月中,有干部突发不可逆的神经性耳聋,也有部分干部心脏肥大,更多的人身体免疫力、视力和记忆力大幅下降。

  但是,在采访当中,没有一位干部因此而叫苦。“这算什么?既然来了,再难也要干出点成绩来,把聊城的精神留下来。”这句话不止一位援青干部说过。

  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丁耀伟,刚到高原时嘴唇长期呈现紫红色,多次因过度劳累被送到医院。谈起这些,丁耀伟总是淡淡一笑:“当地的干部更不容易,跟他们相比这不算什么。既然选择了援青这条道路,就选择了吃苦,就选择了无怨无悔。”

  在刚察县,流传着一首打油诗,援青干部们经常拿此打趣:“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万年修得上高原。”一批批聊城援青干部,是聊城派到刚察的使者,传播着这座城市和650万聊城人的爱心。

油菜花海

  “能代表650万聊城人民来这里工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荣幸。”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刘志刚说,“我们身后是整个聊城市,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聊城人民对民族地区的深情厚谊。”

  十年间,一批批援青干部深入基层,在高原草场、田间地头,他们和当地干部一起走村入户,访贫问苦,认亲交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们用自己的品格、情操和信念,赢得了刚察县各族群众的信任与爱戴。

  “广大援青干部人才不辞辛劳,努力克服高寒缺氧等诸多困难,始终坚持真情融入、真抓实干、真锤实炼,为刚察各项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代表全县4.6万名各族群众向聊城市委、市政府和全体援青干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说起这些年的聊城援青工作,刚察县委书记朱成青给予了高度评价。

  “援建”二字背后的力量,让人振奋,让人感动,也令人鼓舞。如不知疲倦的青鸟,一批又一批的聊城援青干部人才把青海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扑下身子,真帮真扶,把一腔赤诚播洒在高原。

三 

  如今,刚察县处处可见“聊城元素”。

  12月7日,5辆崭新的红色消防车出现在刚察县消防救援大队,车身上“山东援青”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最远的乡镇有60多公里,一旦发生火情短时间内根本赶不过去。”刚察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李悦乐对记者说,“5个乡镇全部配备了聊城捐赠消防车,让刚察县成为青海省第一个所有乡镇全部配备消防车的县。”

  聊城市援建的刚察县老年社会福利中心

  本着“刚察所需、聊城所能”的工作原则,聊城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致力于破除牧区“点多面广、远水难救近火”的客观桎梏,帮助构建“消防大队+两镇三乡+社区企业”消防力量辐射圈,创造了多项“全州首例”甚至“全省首个”。

  就在不久前,冠县县委、县政府为刚察县文化馆草原艺术团捐赠资金购置演出大巴车1辆,让刚察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乘上了冠县“友谊之车”,艺术之花将更加便捷地开遍草原的角角落落。

  对口支援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十年来,聊城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支援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单向支援”向“合作共赢”转变。十年间,山东省和聊城市先后落实对口援建项目57项,涵盖城乡居民住房、农牧区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生态建设、生态旅游、教育卫生、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等方方面面。

  “十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刚察人民当成亲人,援青干部把刚察当作第二故乡,在深化教育援青、医疗援青、产业援青、项目援青、智力援青等全领域对口支援,不断夯实刚察高水平生态保护、高质量经济发展基础,得到了省州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刚察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12月6日,刚察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跃明对记者说。

  青海湖,见证着聊城人民的深情厚谊。十年来,我市创新开展团队化运作、组团式帮扶,完善导师培养机制、名师工作室制度,为刚察县培养了200余名医疗、教育骨干人才,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援青队伍”。

  十年援青,带来的不只是物质上的雪中送炭,更引发了精神上的共振和情感上的共鸣。十年间,聊城和刚察双方共互访4000余人次,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关注、参与支持对口支援工作的良好局面,两座城市开展了人员互访、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多层面、多领域的友好往来、良性互动。

  聊城援青的故事,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中新网、山东卫视、青海日报、青海卫视等媒体多次报道了聊城援青工作情况。

  “十年来,在聊城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四批援青干部人才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刚察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作出积极贡献。”12月10日,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孙建德对记者说,“接下来,我们将在前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持续发力,跑好‘接力赛’,擦亮聊城援青‘金招牌’,助力刚察高质量发展。”

  慈悲慧眼感恩塔,是刚察县的标志性建筑。十年间,它看着一批又一批聊城援青干部人才,在雪域高原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也注视着两座城市携手并肩,奔赴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记者 赵宏磊 图/记者 朱玉东

【纠错】 【责任编辑: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