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将青海湖的湖泊、河流、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黑颈鹤、大天鹅、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羽叶点地梅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记者从今年10月召开的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媒体座谈会上获悉,初步划定青海湖国家公园拟建范围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0.51万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0.65万平方公里。这意味着,自202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以来,创建工作又取得了新进展。
近年来,海南州始终把推进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检验标准。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海南州及时召开安排部署会,认真整改。紧盯青海湖流域重点区域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等,投资2000万元实施青海湖南岸6条小流域污染防治修复工程。
研究制定《海南州青海湖南岸及流域垃圾清理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整治范围,细化责任分工。制定垃圾清理整治方案,组织党员干部在青海湖流域持续开展“清洁行动装扮圣洁海南,你我参与爱护美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
年内,共和县县政府投资1.08亿元,完成了环湖南岸六个景点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7万元,为经营户统一订制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作服。
江西沟镇按照“全面清理整治、不留经营痕迹、恢复生态原貌”的总体思路,组织乡镇干部和群众主动加入牧道值守、游客引导、文明劝返、交通疏导等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当好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排头兵”。
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主题实践活动,合力打击偷捕、贩卖和销售湟鱼等违法行为,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青海湖生态保护,形成了领导带头、党政行动、社会响应、全民参与的环境整治格局。
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碧波荡漾青海湖”的名片越擦越亮。“要深刻认识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海南州主动融入创建工作,把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作为担当精神和工作水平的“试金石”。
目前,青海湖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得以合力推进,制约青海湖国家公园高质量创建的前置重难点问题逐步解决,全社会普遍关注及参与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
如何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潜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海南州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科学谋划,经过多次调研,得出了找到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平衡点的结论。
冬季的高原寒冷而漫长,通过举办青海湖雪地骑行、雪地探秘徒步、青海湖封湖和开湖奇观游等各类旅游项目,青海湖冬季旅游持续“升温”,“半年歇业半年忙”的局面逐步被打破。
这几年,共和县江西沟镇、黑马河镇等环湖乡镇的农牧民群众,得益于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吃上了“生态旅游”饭,靠湖“吃”湖的生态效益持续释放。
被青海湖旅游带火的黑马河镇,因为可以欣赏绝美的日出之景,已成为游客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随着游客纷至沓来,住宿、餐饮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今年,该镇四村联合成立了青海湖观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资金199.2万元,购买摆渡车32辆,营业收益达到520万元。这种“抱团发展”的有益尝试,在为地方经济创收的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当“静躺”的生态资源被赋予“能动”的价值,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内涵、外延也不断被拓展。
如今,随着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青海湖指示性物种水鸟统计总量60余万只,达到2007年监测以来最大值。每年冬季,大批候鸟在青海湖越冬,栖息繁衍,也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摄影爱好者蒋夫尔和陈智洪从新疆乌鲁木齐自驾到青海湖,专门拍摄一些冬季候鸟和野生动物的珍贵画面。“青海是自然摄影的绝佳之地,我们自驾的第一站就是来青海湖拍鸟。”蒋夫尔向记者分享着自己的收获。
海南州主动融入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青海湖在绿水青山间绽放着新姿。(记者:杨成德 才让本 杜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