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所使然,长期以来青海的经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为基础的,畜牧业经济使青海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生产方式呈现出牧中有农、农中有牧,农牧业产品互为补充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特点。青海一般以日月山为界,西部以牧业为主,兼及农业;东部则以农业为主,兼及牧业。在牧业方面,从诸羌时代起,各民族牧民群众就繁殖适应高原气候特点的耐寒畜种。青藏高原的藏系羊,个头大而耐寒,长期以来解决牧民...
日月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所使然,长期以来青海的经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为基础的,畜牧业经济使青海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生产方式呈现出牧中有农、农中有牧,农牧业产品互为补充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特点。青海一般以日月山为界,西部以牧业为主,兼及农业;东部则以农业为主,兼及牧业。在牧业方面,从诸羌时代起,各民族牧民群众就繁殖适应高原气候特点的耐寒畜种。青藏高原的藏系羊,个头大而耐寒,长期以来解决牧民群众的主要食物——肉食,主要服装——皮袄,以及毛织等用品;他们养牧牦牛、犏牛以解决畜力驮运、住房——牛毛帐篷,油料——酥油,饮料——牛奶等生活问题;他们饲养马匹,解决了交通工具问题,历史上与在中原地区进行“茶马互市”以换取必需的日用生活品。
唐蕃在赤岭的茶马互市在《方舆纪要•陕西十三•西宁镇》赤岭条中又专门作了详尽的叙述:
“开元十九年,吐蕃请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国之阻,不如许赤岭。’乃听以赤岭为界,表石刻约。二十二年,又立碑于赤岭,分唐与吐蕃之境。二十六年,命河西节度使萧炅、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分道经略吐蕃,碎赤岭碑。天宝八载,哥舒翰克吐蕃石堡城,复以赤岭为西塞。长庆二年,吐蕃复请定疆候,大理卿刘元鼎过石堡城西行数十里,土石皆赤,名曰赤岭,盖陇右故地,距长安三千里,即开元中与吐蕃分界处也。”
赤岭即今日月山,在《可爱的青海•日月山》中专门对茶马互市作了直截了当的记述:
日月山的闻名于世,还在于它是古代边防重地和“茶马”互市的地方。日月山,因山顶土质呈红色,故古称赤岭。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唐与吐蕃遣使于赤岭划界立碑,定点互市,赤岭遂成为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贸易集市。
唐与吐蕃划界立碑,双方保证:“不以兵强而害义,不以为利而弃信”,并正式确定赤岭为入藏道上的重要边防关隘。隋唐时颇具盛名的石堡城,自隋唐筑城设戍后,到唐代改设振武军,其遗址据说就在日月山下的今湟源县日月乡莫多吉村。山上古城堡的断垣残壁,仍依稀可见,昔日雄姿尚可窥见一斑。
有的学者提出,赤岭(今日月山)有“互市”而无”茶马”。对于这种说法在《青海通史》,207页中有铿锵有力的回答:“开元初,牧马下降到24万匹,玄宗任用王毛仲为太仆卿主持马政,与吐蕃在赤岭互市,以茶、绢等易马,开元十三年(725年)官马又发展到43万匹”。互市离不开茶马,茶马交易又需要互市。
日月山茶马互市除了历史文献作依据,历史遗留的文物也是可靠的见证。据《西宁府续志•地理志》记载:新设的丹噶尔厅(后来湟源县)有“字尔石”,在城(今湟源县)南三十余里药水峡中,有巨石,高丈余。上写汉番字迹,剥落不可辨。惟开元十九年数字显然,故名“下面”周子扬笺:“按《通鉴》开元十九年春正月,遣鸿胪卿崔琳使吐蕃,是年九月,吐蕃遣其相(论尚它律)入见,请于赤岭为互市,许之”。
公元734年(唐开元二十二年),唐与吐蕃在赤岭(今湟源县日月山)互市易马,肃宗以后,“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是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由于牧区没有农业,不产粮食,素以奶、肉为食,茶马互市既开,吐蕃牧民可用马匹换取粮食,以后又增换缣绢和茶,对改善牧民生活带来很大好处。能够“释毡裘、裘纨绮、渐慕华风”。唐王朝推行“茶马互市”制度,在政治上起到了控制边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唐蕃双方经济的发展。如自赤岭开市后的十多年中,唐王朝获得数十万计的青海良马,军马得到了极大补充。同时农用役畜的耕牛,也在互市中得到了相应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