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6月28日电(马洪婷)盛夏时节,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的达坂山脚下,田里山间满是绿意,放眼望去山脉连绵起伏,成群的牦牛悠闲自得,在不远处的草场上,鹿群结队觅食。在常人看来,这里是一个休闲避暑的胜地,其实,这里是一座天然的科研“宝库””——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
世界上仅有的肉乳兼用型品种“大通牦牛”和肉用型无角品种“阿什旦牦牛”2个国家级牦牛优良新品种在这里成功育成。
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饲养的牦牛。新华网 马洪婷摄
来到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化牛舍,干净整洁的圈舍里,牦牛或埋头进食,或悠闲散步,很是健硕。
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殷满财和同事们正在给刚刚繁育出的小牛犊进行人工喂养。殷满财已在这里工作了34年,“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驯化野牦牛,随着驯化成功,想着能不能把野牦牛优秀的品种基因利用起来,培育一个新品种,来改良青海家养牦牛的基因,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培育出具有高繁、增重、抗病等优势的‘大通牦牛’。”殷满财说。
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饲养的牦牛。新华网 马洪婷摄
“过去,牦牛生产是产肉量低、产奶量低、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品种改良难。”殷满财说,“如今,我们通过牦牛优质畜种、犊牛断奶技术、溯源信息平台管理、冬季补饲技术等来探索提高牦牛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现在,‘大通牦牛’已辐射新疆、西藏、四川、甘肃等牦牛产区。”
“这辈子,我们一帮人就干了牦牛繁育这一件事,有了现在的成果,很自豪。”殷满财感慨道。
工作人员正在人工喂养牦牛犊。新华网 马洪婷摄
据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李青云介绍,该中心坚持服务牦牛产业发展,助力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以乡村振兴和畜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牦牛保种繁育工作高位运行,不断夯实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科研基础。截至目前,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拥有牦牛种群99群,年繁育种牛7100余头,选育种牛5200余头,年推广 “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种公牛2300头。
工作人员正在人工喂养牦牛犊。新华网 马洪婷摄
近年来,青海省把牦牛产业作为农牧业的第一产业统筹推进、作为“青字号”的第一品牌竭力培育,高起点、全方位将牦牛打造为“青字号”第一品牌,先后实施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牦牛集群、牦牛产业园建设、牦牛全产业链重点链等一批涉及牦牛产业的重大项目,青海牦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据统计,青海省目前牦牛存栏量达597万头,占全国的37.3%。截至2021年底,共有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州级龙头企业、129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直接带动农户1.15万户,集群产业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843元。(完)